南華大學 人文學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南華大學 回首頁 English
2021/11/19
1115生命教育線上講座-生命療癒與心靈復原—道家哲學的現代意義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生命教育講座
因應疫情影響本系列講座以線上方式舉辦
謹訂在110年11月15日(一)15:10-17:10
邀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謝君直教授主講「生命療癒與心靈復原——道家哲學的現代意義」
校內外參與人數約120人。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整理節錄
謝君直老師修訂
 
一、
生命議題或課題以哲學做研究即是生命哲學。生命哲學是什麼?生命哲學認為生命不僅是什麼,而且應該探討生命可以成為什麼,這是以理論、思想或哲學智慧探討生命的價值實踐,這也可以應用在諮商上,當一個人心理生病,就可從其觀念或思想上的狀況來做調整或治療。
 
二、
哲學研究有所謂的問題意識,一定是先有問題他才去研究。每一位哲學家用他的觀點與研究方法來切入,同一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討論。既然發現問題了那解決之道是什麼?生命問題在現代的解決方法可以轉化為哲學諮商。自古以來哲學家們會通過對話尋找生命問題的答案,內容則流傳到後世讓後人們繼續討論研究。像道家的老子就有《道德經》闡述其思想。
 
三、
大多數人認為生命就是追求快樂,食色性也,追求感官上的滿足。古代哲學家認為人若只追逐感官,放縱形駭的慾望沉溺於物,會產生許多問題。玩樂玩耍沒有價值的判斷,衣食飽足後去尋找樂子,做出傷害生命(包括自己)或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人還是應該多用心去思考,才不會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進而可以依照自己的心志去做。
 
四、
老子也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感官受外在物質的牽引而不節制,後果是很嚴重的。譬如說吃甜食,糖分攝取過多就會蛀牙,這是從生理說。另外在追求知識面向,道家一向對學海無涯保持謹慎的態度,心知的知識活動若是向外追求,就會忽略了向內探索的需求。老子試圖讓我們去思索是不是心理出了問題,導致耳目感官的過度追求,心理出現問題即是現代的憂鬱症或精神疾病。
 
五、
何謂生命教育?
首先問生命可以被教育嗎?準確來說是把它當成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論述。比如說瞭解自己、接受他人、互相幫助等等,這些其實在道家哲學裡也有講到,如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從道家角度來看,藉由道的觀念去了解自己是什麼,知道生命可以如大道般開闊。並且向內追尋並不只是心靈上的與世無爭,而是也願意表現在生活上。由內而外,由近到遠,在人際關係的相處上不只面對自己還有面對他人,家人延伸至朋友,再到學校甚至社會,以至天下、世界。心靈的完滿、圓融能夠讓你有面對外在事物的生命能力,去直接面對你所遇到的問題,而且是解決問題。
 
六、
為何我們需要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教的是一種思考方向。與自己對話,傾聽內心的聲音。避免感官因外在事物的刺激而盲目追求。形軀與心靈並不總是一致,滿足肉身的慾望卻可能忽略了心靈的缺失。在與人相處上,總會有意見相左、不符合自身價值觀念的地方,衝突的想法的出現讓我們應該想極力去改變現況。然而學習接受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或外在世界這一事實,才能真正接受他人,而在這之前,道家哲學告訴我們要有安命、安心、安時處順的實踐智慧。
 
七、
道家哲學教我們內心的探求固然重要,面對外在事物其實也是無可避免。人身體的感官,耳目鼻口所得到的感受是直接的,形驅接受到的刺激會進而影響心理,這時心理要足夠完滿才能承接這些外物的衝擊,心理正面的感受再透過形驅表現出來。這樣來回循環下來,讓好的心靈能力累積,不好的狀況可以消除。所以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問題發現了才有機會去做調整及改變,不要讓它出現惡性循環裡越滾越大,既無法發現問題,也就無法解決問題,形成不良循環。
 
問答:
儒釋道三家的生命教育有何異同?
儒家的生命教育一定會要求道德意識與相應的行為,佛家與道家在此不積極要求,而是先去發現外在客觀世界一定存在著影響身心的問題,並從內在心靈去下工夫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客觀世界及人對世界的反應在佛道二家是消極的存在與活動,並可能會導致生命問題,因而訴諸內在精神的建立,以為面對心靈之外的問題,這是佛道二家可以共同對話的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儒家沒有心靈工夫,而是儒家的心靈觀念內涵道德性,這在佛道二家對問題的思考上,並不直接如此想。另外則是佛道二家雖然看到世界存在著假象,但這也不意味著佛道二家不面對外在世界,而是他們會先要求精神與心靈(道心)的建立或回復,不過這其中也有佛道二家為達致思想目的而有不同的工夫論。
 
學生聽講心得一
    謝教授以道家哲學對現代的意義作為主題來演講,他說現代社會有很多人的心理生病了,就是要看心理醫生或是去找心理諮商師,然而在他從哲學角度看來,一個人的心理上出現問題,其實是那個人的思想有問題,需要從思想上學習改正,才能讓行為重新回歸秩序,心態上更加正面堅定。
學生聽講心得二

    謝教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生命是什麼?」然後PPT側面放了四個句子「食色性也?」、「自由自在」、「捨生取義」、「追求理想」。他說每天吃飽了就玩耍,累了就睡覺,餓了就繼續吃的生活有錯嗎?乍看下好像沒有,謝教授舉了一個例子,說:小朋友剛知道糖甜甜很好吃的時候,就會一直很想要吃,不節制地吃就會蛀牙,是因為現代科技發達才有牙醫可以醫治蛀牙,在古代是沒藥醫治的,這就是不節制生活的後果。由上述可見,就算是生活上的任何事都需要節制,任何上癮都是不好的。再來謝教授又提到說,在生命中人還需要有追求目標,不能毫無目的的生活,就和不能不節制一樣,沒有目標的生活容易讓人去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比如陷溺遊戲、飆車、抽菸、逞凶鬥狠之類的,因為沒有能正確振奮他們精神的事物,於是開始尋找感官上的刺激。其實不一定要有很大的目標,只要生活中一直有規劃就是有追求的生活意義,然後要持續追求智慧來充實精神,活到老學到老,吸收新知識,讓心靈精神更加豐富,就不會沒事就心理生病,到處惹事,社會就會很安定。重要的是要感受與體會生命歷程是有意義的。

Go Back
相約在人間系列活動(一) - 人間音緣歌曲歡唱及賞析
大學之道:如何自我開展充實而愉快的大學生活:釋慧開院長